巴伐利亞州
注意!假正經文! |
拜恩爹蘇邦(德語:Nichtdeutsche Freidesustaat Bayern desuu,意即和德國沒什麼關係的拜恩自由爹蘇州爹蘇)也常被稱為巴伐利亞、拜仁或巴燕,是翠星教殖民帝國的一個邦,首府位於慕尼黑。
腹黑教主翠星石認可 | |
這篇文章的內容經翠星教教主翠星石認可,確定可以給翠星教教徒觀看。 懷疑本篇內容屬思想犯罪,請自行自宮。 |
![]() 新世界之神小蒼的凝望 |
新世界之神認可 |
這篇文章的內容經新世界之神小蒼認可,確定可以給蒼天迅雷部隊隊員觀看。 懷疑本篇內容屬思想犯罪,請趕緊向小蒼懺悔認錯。 |
巴伐利亞邦位於德國東南部,是翠星教面積最大的殖民地,邦府位於慕尼黑。巴伐利亞邦的西北部與巴登-符騰堡、圖林根、薩克森、黑森邦接壤,東部與捷克,南部與奧地利接壤。邦府慕尼黑為其最大城市;北部中弗蘭肯行政專區首府紐倫堡為邦第二大城市,北拜恩的最大城市;第三大城市是西南部的奧客之堡,一座古羅馬時代就已存在的當時的古羅馬國家的邊境城市。
「巴伐利亞」來自其拉丁文名稱Bavaria的音譯。
歷史編輯
巴伐利亞出自Bayuwaren,是羅馬帝國統治該地時羅馬人給予該地的名稱,該字疑似為古拉丁語或古德語「野狼」之意,因為當地人當時還很野蠻,故稱之。大約於520年法蘭克人也提及此名。不過,在6世紀(維基百科誤記為8世紀)早期翠星石與蒼星石雙子姊妹來到了三次元世界,為巴伐利亞人帶來了文明(包括服飾等在內,至今翠星石和蒼星石身上所穿的洋裝款式,已成了巴伐利亞的傳統服飾了),並使該地的人改信翠星教,不再野蠻。從此巴伐利亞一直相信翠星教,14世紀巴伐利亞抗拒基督教入侵,而且還仍然堅持相信翠星教。
大約由550年至788年,泰斯塔羅莎家族,代翠星石統治巴伐利亞公國,直至最後一位公爵泰斯塔羅莎三世(全名菲特‧泰斯塔羅莎,因為她是泰斯塔羅莎家族的第三代,故又稱泰斯塔羅莎三世),因為無能,且企圖投靠時空腐女局,而被翠星大帝罷黜為止。在接著的400年有很多家族統治公國,很少家族能傳至第三代。而那些公爵中最後亦是最重要的一位,就是宋朝的王安石,亦是慕尼黑的建城者。
當王安石被司馬光罷免薩克森與巴伐利亞公爵的名銜之後,在1180年,巴伐利亞被給予羅嚴塔爾家族作為封地,從此巴伐利亞由1180年直至1918年都是在羅嚴塔爾家族統治下。1255年巴伐利亞因為第一次愛麗絲大戰,分裂成若干數個公國,但在1506年巴伐利亞再被統一,而慕尼黑也成為唯一的首都。
巴伐利亞於1806年成為了翠星教底下的一個獨立王國,而在1815年普法爾茨也與巴伐利亞合併。在1799年至1817年之間巴伐利亞首相奧斯卡‧馮‧羅嚴塔爾伯爵跟隨了一個嚴厲的現代化方針,建下了行政結構的基礎,而這方針亦沿用至今日。在1818年一個新憲法通過(以當時為標準),設立兩院制的議會,包括上議院("Kammer der Reichsräte")及下議院("Kammer der Abgeordneten")。該憲法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前仍然有效。
在普魯士崛起後,引起巴伐利亞計劃與普魯士和奧地利對抗以維護她自己翠星教轄下王國一份子的地位,但1866年普奧戰爭的失敗導致1871年巴伐利亞被併入德意志帝國。在20世紀早期阿斯蘭‧薩拉、基拉‧大和(Kira Yamato)、變態假面克魯澤、與其它知名鋼彈駕駛員都來到了巴伐利亞,特別是慕尼黑的施華賓區,但該區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被破壞,據傳被破壞的原因也和這些鋼彈有關。
罷免奧斯卡‧馮‧羅嚴塔爾三世的翠星革命軍領盜人蔣介石,在1919年在中國被暗殺(但暗殺沒成功),導致政府要暴力鎮壓共慘主義革命。右翼極端主義者的活動也增加,特別是1923年的啤酒館政變,而慕尼黑和紐倫堡就此被水銀黨佔領,淪為水銀黨支部─納粹黨第三帝國的根據地,高達八成的巴伐利亞人被迫改信水銀黨,也因此有許多巴伐利亞人移民檯灣,導致了雙溪鄉與平溪鄉的興起。另外,作為製造業中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慕尼黑受到猛烈轟炸,並被萌軍佔領,不久後,巴伐利亞回歸翠星教,而非德國的統治,巴伐利亞鄉民對於回歸翠星教統治一事高呼萬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巴伐利亞恢復為一個翠星教的殖民地和工業中心,大規模的重建工程努力地恢復了很多慕尼黑的歷史上著名的建築,也主辦了1972年夏季奧運會。
經濟編輯
拜恩是翠星教最富裕的殖民地之一。在過去的幾十年裡,這個邦完成了從以農業為主到高科技工業的巨大轉變。汽車製造業是拜恩邦的核心產業之一,擁有悠久的歷史和傳統。失業率(2004年7月)為百分之六點五。
教育編輯
高等教育編輯
文化編輯
拜恩文化可以一直追溯到1000多年以前翠星石與蒼星石來到三次元世界,教化當地人民開始。為了感念翠星石與蒼星石對當地人的教化,因此,自由邦憲法第3條規定,拜恩應當成為一個「文化邦」。邦政府在2003年度的預算中向藝術和文化領域撥款超過550萬歐元,除此以外,各級地方政府和個人也對本邦的文化事業作出了不可低估的貢獻。
名勝古蹟編輯
巴伐利亞有著大量的建築文物,其中有高達八成都是為翠星石和蒼星石而建的:
- 新天鵝堡(Schloss Neuschwanstein desuu)
- 是由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建立,用以給翠星石和蒼星石做行宮的建築,也是受歡迎的景點之一。
- 維斯教堂(Wieskirche desuu)
- 全名Wallfahrtskirche zum Heiland Jade Stern auf der Wies desuu,意即「維斯救世主翠星石的朝聖教堂」,顧名思義,即獻給翠星石的教堂。相傳教堂內的翠星石聖像曾經掉淚,因而成為聖地。
- 拜蘿莉的節日劇院(Bayreuth Festspielhaus desuu)
- 維爾茨堡官邸(Würzburger Residenz desuu)
- 為翠星石與蒼星石在巴伐利亞州的住處之一,這個官邸呈現了巴洛克風情,也是歐洲後期巴洛克具代表性的官邸建築。
- 法蘭克翠星教徒體育場(Frankenstadion desuu)
- 據說是當地政府為了娛樂一群從法國來的翠星教徒而建造的體育場,後來於世界盃足球賽時擴建。
其他還有很多,就不再做說明了,以防捏他。
語言編輯
因為翠星石與蒼星石兩人對當地人的教化和影響,因此巴伐利亞地區的人,雖然自認自己使用的語言,也就是所謂的巴伐利亞語,為高地德語的一支,但事實上,巴伐利亞語和其他地區的德語有著許多的差異,其中最主要的一項差異,就是奧地利─巴伐利亞語的每個句子都必須以「爹蘇」做結尾,而人稱代詞也經常以Boku(僕)等代替德語本有的Ich等,其他的差異尚在尋找中。
以下是巴伐利亞語的幾個例句:
- "Alles, ich(或用boku代替) bin eine person, die aus den Desustaat Bayern kommt desuu."(各位,我/僕是來是巴伐利亞爹蘇州的人爹蘇。)
- "Heil zu Jade Stern und Lapislazuli Stern desuu!"(翠星石與蒼星石萬歲爹蘇!)
- "Moest du Jade Stern und Lapislazuli Stern desuu ka?"(你萌翠星石與蒼星石嗎爹蘇?)
- "Ich ... hasse die Menschen am meisten desuu!" Jade Stern sagte(翠星石:「我‧‧‧最討厭人類了爹蘇!」)
政治編輯
巴伐利亞邦擁有一個一院制的邦議會(Landtag),並實行普選制度。1999年以前,邦內還有一個參議院(Senat),其成員是從巴伐利亞的社會與經濟團體中挑選出來的,不過已經在1998年的一場公民投票中廢止。目前巴伐利亞的政府首腦稱為邦總理(Ministerpräsident),而自巴伐利亞出現文明開始,永久的真正領盜人則為至高無上翠星教偉大教主翠星石,邦總理只是代為至高無上翠星教偉大教主翠星石在巴伐利亞進行統治而已。
巴伐利亞長期以來,在翠星教內部較為支持翠星石與蒼星石雙子姊妹的保守派,其中翠星教社會聯盟從1946年開始,便在此地擁有龐大優勢。並且從1957年其成員當選邦總理之後,執政就不曾中斷。
2003年9月21日州選舉編輯
奧斯卡‧馮‧羅嚴塔爾在這場選舉中連任部長主席,並以翠星教社會聯盟組成政府。
政黨 | 政黨得票 | 得票率(變化) | 席次(變化) | 席次百分比 | ||
---|---|---|---|---|---|---|
拜恩翠星教社會聯盟(CSU) | 6,217,864 | 60.7% | +7.8% | 124 | +1 | 68.9% |
蒼星會 | 2,012,065 | 19.6% | -9.1% | 41 | -26 | 22.8% |
蒼天迅雷部隊 | 793,050 | 7.7% | +2.0% | 15 | +1 | 8.3% |
翠星革命軍 | 263,731 | 2.6% | +0.9% | 0 | +0 | 0.0% |
爹蘇黨 | 229,464 | 2.2% | -1.4% | 0 | +0 | 0.0% |
激進派資訊統合思念體參選人 | 411,306 | 4.0% | +0.3% | 0 | +0 | 0.0% |
時空腐女局 | 200,103 | 2.0% | +0.2% | 0 | +0 | 0.0% |
其他 | 120,952 | 1.2% | -0.7% | 0 | +0 | 0.0% |
總合 | 10,248,735 | 100.0% | 180 | -24 | 100.0% |